一则关于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的消息在留学圈炸开了锅,尤其是涉及美国俄亥俄州高等教育法案中的涉华条款,更是让不少计划赴美留学的家庭忧心忡忡。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这一事件,帮大家拨开迷雾,理性应对。

《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
2025年3月28日,美国俄亥俄州通过了《推进俄亥俄州教育法案》(SB1),并提出了加强版的《俄亥俄州高等教育提升法案》(SB83)。这些法案内容繁杂,涉及教师评估、课程设置、专业调整等多个方面,但其中对中国留学生和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影响最大的,当属涉华条款,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禁止接受中国官方捐赠
法案明确规定,俄亥俄州公立高校不得接受来自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或解放军相关实体的捐赠。不过,这并不包括中国公民支付的学费、普通费用以及校友的捐赠。也就是说,中国学生交学费、校友给母校捐款这些行为完全不受影响。
(二)加强对华合作审查
法案要求,州立高校在与中国的学术或科研机构建立或续签合作关系前,必须通知高等教育事务专员,并建立足够的结构性保障机制,确保知识产权、俄亥俄州安全及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不受损害。这些保障机制包括遵守联邦研究资助方和出口管制机构的规定、举办利益冲突培训、建立外国访问者流程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法案只针对俄亥俄州的州立大学,所以俄亥俄私立大学将不受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法案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申请与学习不受直接影响
签证政策稳定 :法案并未涉及签证审查或入境限制,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学校、办理签证的流程和要求没有变化。
学费支付正常 :中国学生缴纳学费、校友捐赠等个人行为未被限制,经济往来依然顺畅。
(二)潜在间接影响需关注
合作项目调整 :一些涉及敏感领域的联合科研项目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合规性,这可能会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带来一些间接影响。
舆论环境变化 :法案的通过可能在当地社会和高校内部引发一些对中国的负面舆论,部分高校对“敏感领域”(如理工科)国际学生的背景审查可能会更加严格。
近年来,美国少数州推出了一些与中国相关的近乎莫名其妙限制政策,如佛罗里达州禁止中国公民在军事设施和关键基础设施附近购买房产,维吉尼亚州参议院通过禁止“外国对手”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拥有土地的法案等。这些提案背后,是部分政客在“国家安全”这个大帽子之下,对中国的结构性焦虑。
然而,这些政策更多是美国国内政治博弈的延伸,并不代表整个美国社会或教育界的态度。事实上,美国高校对中国留学生依然有着较高的依赖度。2023年,中美双边学术交流仍超30万人次,中国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仅俄亥俄州国际学生一年就贡献超14亿美元。
面对当前局势,留学生和家庭无需过度恐慌,但需要保持理性和清醒,做好应对准备。
(一)学术层面
避免敏感合作 :尽量避免参与敏感领域(如国防科技)未经申报的合作项目,确保自己的学术研究符合学校和当地法律法规的要求。
合规数据传输 :如果课题研究涉及数据跨境传输,提前咨询校方合规流程,避免因数据问题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二)社交层面
谨言慎行 :在公开场合避免发表涉及争议性议题的言论,不要卷入敏感话题和不必要的争议。
多元社交 :建立多元文化的朋友圈,与不同国家和背景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降低单一舆论场的风险。
(三)长期规划
关注政策动态 :持续关注目标院校所在州的政策动态,及时了解政策变化对学校和专业的影响。
俄亥俄州高等教育法案的通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带来了一些挑战,但其实际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对于留学生来说,保持学术合规、专注专业发展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需要理性看待信息,不被情绪牵着走,用实际行动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留学环境。相信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未来依然充满希望!